卓信宝配资 香港七旬老人杀死了自己32岁的自闭症女儿
卓信宝配资

VOL 3472
“本案是悲痛和令人难过的案件……”
2025年6月19日,经过6天审讯,由3男4女组成的陪审团,在退庭商议不到一小时后,一致裁定74岁的被告陈桂生谋杀罪名不成立,同时一致裁定其“基于激怒而误杀”的罪名成立。
三年前,2022年3月7日,这位年过七旬的男保安,在香港大角咀的家中,亲手杀害了自己32岁的自闭症女儿陈杏诗。
法官胡雅文称本案是“悲剧”,并押后至8月6日做求情及判刑,等候被告精神科报告。
此案因其特殊的家庭背景,以及背后折射出的“高龄照顾者”困境,在香港社会引发巨大震动。
案件发生后,香港特区政府在2024年宣布:“政府会研究建立跨专业、跨机构的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资料库,识别高风险个案,及早介入支援。资料库初步会包括年老照顾者及低收入照顾者。”
文 | Kido
图 |网络
编辑 | Jarvis

照顾悲歌
2025年6月19日,经过6天审讯,陪审团一致裁定现年74岁的被告陈桂生谋杀罪名不成立,改判“基于被激怒而误杀”罪名成立。
据控方证词显示,被告陈桂生、前妻罗仕英和女儿陈杏诗于涉案时居于旺角海富苑。陈杏诗曾任餐厅服务员,但于2016年被解雇后,一直待业在家。
此外,她于2017年左右被诊断患有自闭症,并于2021年被诊断患有强迫症、学习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征。同住期间,陈桂生、前妻和女儿常为家中琐事如清洁问题、物品摆放及洗碗等争执。
2022年3月7日凌晨约1时,陈桂生与女儿再度因事发生争执。他当时打算上厕所,但女儿却站在厕所门前,声称:“我不让你小便”。
直至陈桂生表示要用厨房内的桶小便,才获得女儿允许上厕所。
之后女儿发现陈桂生没冲厕所且未放好拖鞋,便大声责骂他长达2小时,并用雨伞击打他8至10次。陈桂生当时并未还手,只是叫女儿不要打他。
至凌晨3时许,两人分别返回各自房间。但陈桂生思前想后,最终“忍无可忍”,趁当时任保安的罗外出工作,在家扼毙女儿。
案发后,陈桂生通过短信和电话告知前妻并主动报警自首。
陈桂生向警员称,自己数年来饱受女儿精神折磨,一直被女儿责骂、袭击、阻止入睡,更透露在案发前2年已有想过杀死女儿,而夜尿一事就成为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
审讯过程中,控辩双方分别传唤精神科医生谭务成和李卓颖作证。
两位医生均认为被告在案发时有“重度适应障碍症”,而导致他出现症状的原因可能包括:新冠期间的长期居家、跟前妻同住、以及遭自闭症女儿打骂等。
陪审团做出裁定后,主审法官胡雅文表示,本案是悲痛和令人难过的案件。并先为被告索取精神科报告,押后至8月6日做求情及判刑,期间被告继续还押。

原本可以拆除的“炸弹”
本案发生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2022年。在审讯过程中,陈桂生的幼女表示,新冠疫情令众人须留在家“无得落街”,她忧心不已,家中局势仿佛“随时有一个炸弹会爆”。
这枚“炸弹”本来有机会被拆除。
陈桂生和罗仕英于1986年在内地结婚,并育有一子两女,陈杏诗是长女。2000年开始,一家开始在海韵阁居住,此后长子和幼女先后搬离。
2018年陈桂生和罗仕英离婚后卓信宝配资,曾一度搬离海韵阁,但在新冠期间的2021年又搬回来和妻女同住。
这成了悲剧的开始。
不幸遇害的陈杏诗在先后被诊断为自闭症、强迫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后,也曾接受过5年左右的药物治疗,但后期不愿服药和复诊。
2016年失业在家后,她常常因为生活习惯问题与父母发生争执。
陈杏诗的妹妹作证称,姐姐失业后“管住屋企啲嘢,唔畀我哋喺客厅食饭(管住家里的东西,不让我们在客厅吃饭)”,不时在家喧闹不止,曾向母亲投掷剪刀并打伤母亲手臂,又曾试图阻拦爸爸回家,迫使爸爸只能“匿喺后楼梯”(藏在后楼梯)。
这一家人也曾经发出过求助信号,因家庭纠纷,警方曾6次到场介入。
罗仕英也曾努力尝试解决矛盾。虽然女儿在家“连新闻都不让他们看,电视都不准开”,但案发前一天,她仍试图让父女俩和平相处,劝女儿应尊重父亲,“不要精神虐待我们”。
罗仕英透露,针对女儿的情况,她曾向多个部门求助,但均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。比如她曾向房屋署申请分户,但未获得批准。
实际上,根据香港房屋署的规定,她家属于“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严重不和、家庭暴力等情况”,符合“自愿合住户和家庭组合住户”的公屋分户条件。
她也向社会福利署下属的家庭服务中心为女儿申请宿舍,“等了4年,都说没有宿舍、床位给我的女儿。”

她认为,在这起悲剧中,“房署和家庭服务中心也有责任”。

看见长期照顾者
近年来,因长期照护压力导致的极端事件频发,已成为这类家庭难以回避的沉重议题。
仅以香港为例,近年来就发生过多起被媒体冠以“照顾者悲歌”的这类人伦惨剧的发生:
2020年9月,香港葵涌邨,一名49岁抑郁母亲勒死21岁智障、癫痫及自闭症长子,随后服药割腕自杀未遂;
2022年3月,香港大角咀,70岁的陈桂生勒死32岁的自闭症长女;
2023年10月,香港钻石山,一名53岁的照顾者母亲不堪压力,用刀伤害20多岁患有自闭症和智力障碍的双胞胎儿子,而后自残……
这些案件折射出大龄自闭症家庭面临的系统性困境:核心照顾者因长期压力濒临崩溃,而社会保障的缺位与政策断层也将他们一步步推向深渊。
以陈桂生案为例,如果女儿失业回家和确诊自闭症后,能够得到在康复、就业、托养等方面的协助,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。
由于缺乏社会支持,许多大龄心智障碍者、自闭症患者被迫\"居家圈养\",甚至出现用铁链锁住的极端案例。这种困境背后,是照顾者日复一日的生存煎熬。

2021年《照顾者喘息需要研究》调查结果报告
据2021年香港社联研究报告显示,照顾者们普遍面临照护困境:
超长“工时”:照顾者平均每周投入62小时,全职照顾者更是高达80小时,接近香港普通在职人士每周工时中位数(40小时)的两倍。
孤军奋战:42.1%的照顾者独自承担所有照顾重担。
身心俱疲:超过一半的照顾者出现肌肉劳损、睡眠障碍等躯体问题,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更是普遍。
经济困窘:约40%的照顾者因照顾责任而放弃全职工作,收入锐减。
一边是日渐衰老的自己,一边是始终无法独立的孩子,低收入照顾者的终极焦虑化作\"带子离世\"的念头,催生出前述一系列悲剧。
香港社联在2021年的研究报告中,也明确提出两条建议:
● 加强辨识高危照顾者家庭,尤其是 35-54 岁照顾者、非在职照顾者和长时间照顾者。
● 设立个案管理模式,为高危照顾者家庭作整全的评估及服务计划、配对适合服务、定期检视服务需要、检讨服务成效、转换服务等。
值得欣慰的是,在陈桂生案审结前,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于立法会上宣布,劳福局将于年内正式启动照顾者资料库试点建设工作。

香港立法会对照顾者的支援决定
这一政策部署有迹可循,回溯至2024年的《施政报告》。香港特区政府提出,“政府会研究建立跨专业、跨机构的护老者和残疾人士照顾者资料库,识别高风险个案,及早介入支援。”
其中资料库将优先纳入年老照顾者及低收入照顾者,并在其中及时识别出高风险个案。
但孙玉菡也表示:“这资料库不会一夜形成,要慢慢建立,而且这资料库是动态。举个简单例子,两位老人家一起住,好好的是没有风险,但只要其中一人跌倒入院,这个家庭便成为高风险。”
这也意味着社联2021年的倡导,正在一步步落实。
近年来香港频发的‘照顾者悲歌’,随着高风险照顾者得到及时识别与喘息服务支持,未来有望逐步减少。
与之对应的是,国内经医学诊断的第一代自闭症患者中,年龄最大者已过50岁,他们年迈的父母中,许多也正面临着与陈桂生相似的困境。
而香港正在汲取的教训、已经取得的经验,以及在未来探索的路径,无疑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。
参考资料:
1.https://www.wenweipo.com/a/202506/19/AP6853f514e4b0f779af5cfdac.html
2.https://www.legco.gov.hk/yr18-19/chinese/panels/ws/papers/ws20190222cb2-863-1-c.pdf
3.https://www.hkcss.org.hk/《照顧者喘息需要研究》調查結果報告/
4.https://news.tvb.com/tc/story/66961f3e83e1bf8d8bcdcf70/6852524053ad306919f5d3b2/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号立场。文章版权归「大米和小米」所有,未经许可,严禁复制、转载、篡改或再发布。本号长期征集线索/稿件,一经采用,稿费从优。提供线索/投稿请联系:contents@dmhxm.com。
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
有任何问题点击“阅读原文”咨询“AI顾问”——你的专属个性化AI督导,专业又懂你!
顺阳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天戈资本 建国后,一男子看完《红岩》后痛哭:“小萝卜头”原来是我亲弟弟_宋振华_孩子_徐林侠
- 下一篇:没有了